支公去不锁禅扉,熟境应留梦里归。出自哪首诗?

梦梦135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

唐·皎然

支公去不锁禅扉,熟境应留梦里归。

岩际莓苔新雨后,水边杨柳暮春时。

空庭日暮鸟争树,古寺花深人语稀。

欲问禅心何处是,白云深处一僧归。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居吴兴杼山妙喜寺,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唱和,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及大量诗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之翘楚。

译文

支遁大师离去时未锁禅房的门扉,熟悉的景致仿佛留他在梦中归来,新雨过后,岩石边长满了莓苔;暮春时节,水边的杨柳依依,空旷的庭院中日暮时分鸟儿争抢着栖息的树木,古老的寺庙里花深叶茂,人声稀少,想要问禅心究竟在何处,只见白云深处一位僧人缓缓归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禅意的追寻,首联通过“支公去不锁禅扉”展现了支遁大师的超脱与自在,暗示禅意的无处不在;颔联以新雨后的莓苔和暮春时的杨柳,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自然氛围;颈联通过空庭日暮的鸟争树和古寺花深的人语稀,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孤寂;尾联则以“白云深处一僧归”作为禅心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的深刻领悟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和禅意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人通过对禅房、莓苔、杨柳、空庭、古寺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诗人通过“支公去不锁禅扉”和“白云深处一僧归”等意象,巧妙地传达了禅意的无处不在和禅心的深邃莫测,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佛教禅宗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理解,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隐居杼山妙喜寺期间,通过对周围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深入思考而创作出来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禅意相结合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和禅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