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落魄吟
唐·罗隐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变体(融入关键词“颓檐醉尉花应笑,那有当年幕客心”):
风雨端阳生晦冥,颓檐醉尉独伶仃。
花应笑我情难抑,那有当年幕客心。
汨罗无处吊英灵,空余遗恨满江亭。
海榴虽发人何在,独对斜阳忆旧情。
(注:此变体为根据要求创作,非罗隐原诗,但保持了原诗意境与风格)
作者及朝代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多讽刺现实,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变体)
风雨交加的端午节,天色昏暗不明,我(颓檐下的醉尉)孤独伶仃。
花儿似乎也在嘲笑我,哪里还有当年作为幕僚时的那份豪情壮志。
汨罗江畔无处凭吊屈原的英灵,只留下满腔遗恨在江边的亭子。
石榴花虽然依旧绽放,但赏花之人已不在,我只能独自面对夕阳,回忆往昔的情怀。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风雨、颓檐下的醉尉、以及汨罗江畔的遗恨,表达了诗人对屈原忠诚遭弃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诗中“花应笑”一句,以拟人手法,借花之笑反衬诗人内心的苦涩与无奈。
赏析
此诗以端午节为背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与怀念,又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与失落,诗中“颓檐醉尉”的形象,既是对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讽刺,通过“花应笑”与“那有当年幕客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从曾经的豪情壮志到如今的落寞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罗隐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他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一生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自然触动了罗隐对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反差的深刻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既是对屈原的缅怀,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