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再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馀故情。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柯山月下婵娟影”并未直接出现在此诗中,但根据“前度刘郎馀故情”的线索,此诗为最符合的刘禹锡作品之一,为贴合您的要求,我将在赏析部分稍作联想与引申。)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其诗歌风格豪迈,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玄都观里百亩庭院中已半是青苔,当年盛开的桃花已经净尽,而今只有菜花在开放,那位种桃树的道士如今归向何方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京的我——刘禹锡,今日又来此地,依旧满怀故情。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玄都观内景象的变化,暗含诗人对世事变迁、人事更迭的感慨,桃花象征昔日之盛,菜花则暗示今日之衰,种桃道士的消失,则隐喻那些曾经得势一时的人物如今已不知所终,诗人以“前度刘郎”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经贬谪,但故情未改,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精神。
赏析
“柯山月下婵娟影”虽非此诗原句,但可引申为诗人内心高洁、孤傲的形象,与“前度刘郎馀故情”相呼应,展现了刘禹锡在逆境中仍能保持高洁情操,对过往充满深情与怀念,本诗以玄都观桃花的盛衰变化为线索,巧妙地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此诗为刘禹锡二次被贬后,再次回到长安,重游玄都观时所作,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失败,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等地,当他再次回到长安时,已物是人非,玄都观内的桃花也已不再,于是他写下这首诗,借以抒发自己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前度刘郎”的自称,不仅是对自己经历的回顾,也是对那些曾经得势一时、如今却不知所终者的讽刺,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