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王重壁台先毁,古佛双林火亦焚。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毁佛寺

唐·李商隐

梵王重壁台先毁,古佛双林火亦焚。

金像踟蹰光未灭,佛名迢递语犹闻。

风凄杳杳啼乌夜,月断苍苍落木曛。

欲问空王何所寄,遗踪应在劫灰分。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反映了晚唐社会的种种矛盾。

译文

梵王寺那重重壁障的高台已经先被毁坏,古老的佛寺双林寺也遭遇了火灾的焚烧,金色的佛像虽然踟蹰不前,但光芒仍未熄灭;佛的名字虽然遥远,但话语似乎仍在耳边回响,夜晚,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乌鸦的啼叫;月光下,苍茫的树木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更加萧瑟,想要询问空王(佛祖)的寄托何在,或许他的遗迹已经随着劫灰一同消逝了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梵王寺和双林寺被毁的凄凉景象,通过描写佛像、佛名、风声、月色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破败,表达了对佛教文化遭受破坏的惋惜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佛寺被毁的凄凉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破败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烘托氛围,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佛教文化的衰落有关,在晚唐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佛教文化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李商隐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这一现象深感痛心,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惋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佛教文化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