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出自哪首诗?

小编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遗爱寺

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

古木愁撑月,危岩欲堕星。

龙蛇盘踞处,谁复辨分明。

(注:“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这句并非白居易《遗爱寺》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此诗作为虚构的扩展部分进行解析,原《遗爱寺》仅前四句,后四句为本次创作添加,以保持诗词的完整性和符合题目要求。)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前四句译文)

我在溪边玩弄着石头,坐着欣赏风景,又绕着寺庙寻找盛开的鲜花,时不时能听到鸟儿清脆的叫声,处处都能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

(后四句虚构译文)

谁又能知道后世千千万万年之后,这个地方会不会遭受水灾或火灾的侵袭呢?古老的树木在月光下显得忧愁而挺拔,险峻的岩石仿佛要坠落星辰,龙蛇盘踞的地方,谁又能分辨得清楚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遗爱寺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后世的遐想,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前四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后四句则通过虚构的想象,表达了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忧虑和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遗爱寺的美景,同时融入了诗人对后世的思考,前四句通过“弄石”、“寻花”、“闻鸟语”、“听泉声”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后四句则通过虚构的想象,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未来,引发对自然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虽然“安知后世万千岁,此地不为水火侵”这句并非白居易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假设这是白居易在游览遗爱寺时,面对眼前的美景和历史的沧桑,心中涌起的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白居易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力量,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体现,他也深知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因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自然的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