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友人归吴
唐·韦应物
江东罹乱后,难重见芳菲。
岸柳今成穗,庭梧昔共围。
交亲一樽酒,故寻庭树丁宁诲,
东望吴门涕自挥。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不仅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生活经历,也体现了唐代中期社会变迁和文人心态的变化。
译文
江东地区经历战乱之后,再难见到往日的花草芳菲,岸边的柳树如今已长成穗状,庭院中的梧桐树曾是我们共同围坐的地方,与亲朋好友共饮一杯酒,特地来到庭院中的树下,你对我丁宁嘱咐,言辞恳切,向东遥望吴门(代指友人归去的地方),我不禁泪流满面,独自挥泪告别。
释义
这首诗是韦应物送别友人归吴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友人归途的关切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首联点明江东战乱后的荒凉,颔联通过对比岸柳和庭梧的成长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颈联写与友人共饮告别的场景,特别提到“故寻庭树丁宁诲”,表达了友人临别前的深情嘱咐,尾联则以“东望吴门涕自挥”作结,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离别的哀愁。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岸柳今成穗,庭梧昔共围”两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又暗含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而“故寻庭树丁宁诲”一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展现了友人临别前的深情嘱咐和诗人的感动与不舍,尾联的“东望吴门涕自挥”更是将诗人的离愁别绪推向高潮,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应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可能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对友人的归途充满了关切和担忧,作为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敏锐情感的文人,韦应物也善于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在这首诗中,他将自己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