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楼台浑浸水,往来车马自随船。全诗是什么?

风云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南曲

唐·储光羲

日暮江南烟水寒,高楼台榭浸波澜。

往来车马自随船,高下楼台浑浸水。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7年—约763年),唐代著名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授汜水尉,转安宜尉、下邽尉,后任太祝,迁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乱平被贬,终官太子宾客、御史中丞,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洗练,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储”。

译文

傍晚时分,江南水乡笼罩在一片朦胧的烟雾和水汽之中,显得格外寒冷,高耸的楼台和亭榭仿佛被波涛汹涌的江水所浸没,路上的车马与江上的船只相互跟随,无论是高处的楼台还是低矮的房屋,都仿佛完全沉浸在了水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时分的独特景象,通过“烟水寒”、“浸波澜”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寒冷的氛围,而“往来车马自随船”则展现了水乡交通的独特方式,车马与船只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最后一句“高下楼台浑浸水”更是将水乡的特色推向了极致,无论是高处的建筑还是低矮的房屋,都仿佛与江水融为一体,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时分的美丽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水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如“高楼台榭浸波澜”与“高下楼台浑浸水”,既突出了水乡的特色,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储光羲在江南地区的游历和生活经历有关,作为一位擅长描写田园山水的诗人,储光羲对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在游历江南的过程中,他可能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江南水乡傍晚景象的诗歌,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感慨或思考,如通过描绘水乡交通的繁忙和建筑的独特,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只是推测,具体的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

储光羲的《江南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描绘江南水乡的经典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