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迎春花
宋·刘敞
秾李繁桃刮眼明,
黄花翠蔓无人顾。
空庭日暮鸟飞还,
浪得迎春世上名。
作者简介
刘敞(1019年-1068年),字原父,或作原甫,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政治家,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等职,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甚密,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有《公是集》《七经小传》《春秋权衡》《春秋意林》《公是先生弟子记》及《中山诗话》等传世。
译文
浓密的李花和繁多的桃花色彩明亮,引人注目,而淡黄的迎春花和翠绿的藤蔓却无人问津,空旷的庭院中日暮时分鸟儿飞回,这迎春花徒有迎春之名,在世上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欣赏。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浓密的李花、桃花与淡雅的迎春花的不同待遇,表达了诗人对迎春花虽美却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前两句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边是繁花似锦、光彩夺目的桃李,另一边是默默无闻、清冷孤寂的迎春花,后两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通过空庭日暮和鸟儿归巢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暗示迎春花虽名为迎春,却并未得到世人的青睐。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桃李的繁盛与迎春花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不仅突出了迎春花的独特魅力,也暗示了社会上的某些不公和偏见,诗人以“浪得迎春世上名”一句,表达了对迎春花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被埋没的忧虑和不满。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遭遇或社会现实有关,刘敞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变革和文学革新并存的时期,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以及对美好事物被忽视和埋没的感慨,诗人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公正地对待每一个美好的事物和人才。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的佳作,更是一首寓意深刻、情感丰富的社会诗篇,它通过对迎春花的描绘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被埋没的忧虑和不满,也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