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全诗是什么?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景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

孤舟荡漾波心漾,渔翁垂钓芦花间。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北宋时期大臣、词人,秦观少有才名,早年学柳永作词,辞藻华丽,情感细腻,后转以苏轼为师,风格转为清丽淡雅,词风婉约凄迷,为婉约派词人代表之一,其代表作有《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郴州旅舍》、《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秦观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苏轼一派,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不得志,最后因政治迫害死于藤州。

译文

轻薄的雾气与稀疏的烟霭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近处的景物与远处的风景;水面的颜色模糊不清,谁又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深浅呢?一叶孤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轻轻荡漾,渔翁在芦苇丛中悠然垂钓。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面上薄雾与疏烟交织,水色朦胧的景象,以及渔翁在芦花间垂钓的宁静画面,通过“迷近远”和“谁能辨深浅”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神秘与变幻莫测,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思索。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景的朦胧之美,通过“薄雾疏烟”与“水色深浅”的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诗人以孤舟和渔翁为点睛之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寄托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创作背景

秦观一生仕途不顺,多次遭贬谪,晚年更是流落他乡,生活困顿,这首诗可能是在他被贬期间,面对自然景色,心生感慨而作,诗人通过描绘江景的朦胧与变幻,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在秦观的作品中,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人生哲理的感悟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