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复论天下事,更能重读箧中书。全诗是什么?

生辉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敢复论天下事,更能重读箧中书。

侭付儿孙嬉笑间,此中甘苦两心知。

(注:您提供的两句“不敢复论天下事,更能重读箧中书”实际上是从谭嗣同的《狱中题壁》一诗中节选并稍作调整顺序而来,原诗中这两句并不连续出现,但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在此以您提供的顺序呈现,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主张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

译文

(针对您提供的两句)

不敢再议论天下的大事,只能更加珍惜地重读箱子里收藏的书籍。

释义

“不敢复论天下事”表达了谭嗣同在经历变法失败、身陷囹圄之后,对时局的无奈与绝望,他深知自己已无力改变现状,因此不敢再轻易发表对天下大事的看法。

“更能重读箧中书”则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与珍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选择通过阅读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也体现了他对未来、对儿孙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从书中汲取智慧,继续为国家的未来奋斗。

赏析

这两句诗深刻反映了谭嗣同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复杂心境,他既对现实感到绝望,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既对个人的命运感到无奈,又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忧虑,通过“不敢复论”与“更能重读”的对比,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坚韧,以及对知识的尊重与传承。

创作背景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入狱期间所写,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变法失败的痛惜、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这两句诗“不敢复论天下事,更能重读箧中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们不仅是对谭嗣同个人心境的写照,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