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雷劲风自相薄,潜鳞伏介俱不聊。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352个月前

诗词原文

《风雨叹》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疾雷劲风自相薄,潜鳞伏介俱不聊。

云昏水暗山魈啸,天怒人愁草木凋。

四野苍茫无近远,一川淼漫没低高。

须臾变作晴明景,处处人家乐岁丰。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质朴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民生疾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李中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译文

疾雷与劲风相互激荡,水中的鱼儿和甲壳类生物都感到不安,乌云密布,水面昏暗,山中的鬼怪在呼啸,天公发怒,人们忧愁,草木也凋零了,四周一片苍茫,分不清远近,河流宽广无垠,淹没了高低不平的地形,但不久之后,天气转晴,阳光明媚,处处都是人家欢庆丰收、享受太平的景象。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以及它对生物和人心的影响,前半部分“疾雷劲风自相薄,潜鳞伏介俱不聊”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场景,暗示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云昏水暗山魈啸,天怒人愁草木凋”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表达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诗的后半部分却笔锋一转,以“须臾变作晴明景,处处人家乐岁丰”展现了风雨过后的宁静和美好,寓意着希望和未来。

赏析

这首诗以风雨为引子,巧妙地融入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前半部分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营造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氛围;而后半部分则以晴朗的天空和丰收的景象作为对比,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意象鲜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中通过描绘一场风雨来隐喻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他也通过诗歌中的晴朗天空和丰收景象来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力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