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鱼
唐·白居易
水小池窄鱼可数,水大鱼多鱼难触。
若遇钓鳌客,犹当弃其簪与舄。
况逢罨网人,欲见全鱼难屈曲。
浮沈得意似太古,不畏网罟畏鹈鹕。
鹈鹕饱若鱼在藻,只应自愧持竿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的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译文
池塘小水浅,鱼儿数量可数;池塘大水深,鱼儿众多难以触及,如果遇到钓大鳌的高手,他们甚至会放弃头上的簪子和脚下的鞋子来专心垂钓,更何况是遇到那些用网捕鱼的人呢,想要看到完整的鱼儿都很难,它们只能蜷曲着身体,鱼儿在水中自由浮沉,仿佛回到了太古时代,它们并不害怕渔网,却畏惧着鹈鹕的捕食,当鹈鹕吃饱后,鱼儿才能在水中安然如藻,这时,持竿垂钓的老者或许只能自愧不如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鱼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反映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中“浮沈得意似太古,不畏网罟畏鹈鹕”一句,表达了鱼儿在水中自由浮沉的惬意,以及它们对自然捕食者的畏惧,而非人为设置的渔网。
赏析
这首诗以鱼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鱼儿在不同情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诗人以“浮沈得意似太古”来形容鱼儿在水中的自由状态,既表现了鱼儿的惬意,也暗含了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而“不畏网罟畏鹈鹕”则揭示了鱼儿对自然法则的敬畏和对人为干扰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可能对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描绘鱼儿的生存状态,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状态的向往和对人为干扰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鱼儿生存状态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的诗篇,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