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风露似清秋,灯烛愔愔十二楼。的释义

小星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湘妃怨·夜雨闻铃肠断声

元·阿鲁威

雨馀风露似清秋,灯烛愔愔十二楼。

长夜宫车何迢递,未央前殿月轮钩。

传声御辇且徐行,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铜驼夜笛声,声声断人肠。

作者及朝代

作者:阿鲁威

朝代:元代

作者简介

阿鲁威,字叔重,号东平,蒙古族人,他生活在元代中后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散曲家,阿鲁威的作品以散曲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雨停后,风露清凉如同清秋时节,十二楼中的灯烛静静地燃烧,漫长的夜晚里,宫车迢迢而行,未央宫的前殿挂着弯弯的月钩,传来御辇缓缓前行的声音,玉阶上空空地伫立着,归鸟急忙飞回巢穴,何处传来铜驼街上的夜笛声,声声断肠,令人心碎。

释义

这首散曲描绘了雨后的夜晚,风露清凉,灯烛静燃,宫车迢迢,月轮如钩,御辇徐行,玉阶空伫,归鸟急飞,夜笛声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通过这些景物和声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哀愁。

赏析

这首散曲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声音刻画,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雨后的风露、静燃的灯烛、迢迢的宫车、弯弯的月钩、缓缓前行的御辇、空空伫立的玉阶、急忙飞回的归鸟以及断肠的夜笛声,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寂寥的画面,这些景物和声音相互映衬,相互呼应,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散曲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哀愁,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散曲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状态有关,阿鲁威生活在元代中后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阿鲁威可能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无常,内心充满了孤独、寂寞和哀愁,这首散曲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声音刻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首散曲也反映了元代文学中常见的哀婉、凄美的审美倾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