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共城道中
宋·范成大
共城稻秧如黍禾,共城木少种竹多。
人家场圃无行路,只有青林隔薜萝。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历任多处官职,晚年退隐石湖,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尤为著名,反映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
译文
共城县的稻田里秧苗长得如同黍子和高粱一般高大,这里的树木稀少,但竹子却种植得很多,村庄里的打谷场和菜园子几乎占满了道路,只有青色的竹林隔开了藤蔓缠绕的篱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共城县的田园风光,通过稻秧的高大、竹林的茂密以及村庄的繁忙景象,展现了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首句“共城稻秧如黍禾”突出了稻秧的茁壮成长,暗示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繁荣;次句“共城木少种竹多”则揭示了当地的植被特点,竹子成为了这里的一大景观,后两句则通过“人家场圃无行路”和“只有青林隔薜萝”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村庄的繁忙和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共城县的田园风光,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稻秧的高大、竹林的茂密以及村庄的繁忙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画卷,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如首句中的“如黍禾”与次句中的“种竹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稻秧的高大和竹林的茂密;后两句中的“无行路”与“隔薜萝”则通过衬托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村庄的繁忙和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南宋时期游历共城县时所作,当时,范成大正值壮年,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他在游历过程中,被共城县的田园风光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当地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共城县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