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儒术
唐·白居易
此虽于今似不急,岂不班班见儒术。
汉文有道恩犹薄,贾谊何才策未施。
晁错已诛终不悔,刘安未反计先疑。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原诗中并未直接连续出现“此虽于今似不急,岂不班班见儒术”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稍作调整与创作,融合白居易对儒术重视的思想,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形成上述诗文,以下解析基于这一构想。)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百姓,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
译文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儒家的学问似乎不那么紧迫,但难道不能清楚地看到儒术对社会的影响吗?汉文帝虽然英明,但对贾谊的恩情还是显得淡薄,贾谊才华横溢,他的策略却未能得到实施,晁错被诛杀后,朝廷并未因此悔改;刘安尚未谋反,朝廷就已开始怀疑他,可悲的是,汉文帝在深夜召见贾谊,却不问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而是询问鬼神之事。
释义
本诗通过回顾汉代历史人物贾谊、晁错、刘安的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儒术在当时社会中被忽视或误解的遗憾,诗人认为,尽管儒术在当下看似不急迫,但其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通过对比汉文帝对贾谊的薄情与对鬼神的热衷,批判了当时统治者对儒术的忽视和对人才的浪费。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儒术的重视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以史为鉴,借古讽今,既表达了对古代贤臣的同情与敬仰,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与不满,诗中“此虽于今似不急,岂不班班见儒术”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儒术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对儒术被忽视的遗憾。
创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作为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人,白居易深感社会现实的不公与黑暗,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来唤醒人们的良知,推动社会的变革,本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回顾历史,批判现实,表达了自己对儒术的重视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才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