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贵本质
唐·白居易
先王亲用必贵本,流俗玩文因丧质。
玉不雕琱不成器,人不学斅不知道。
曷为后学昧所从,竞诵空文昧实用。
春华不实徒有姿,秋实无文堪食噉。
君看摽摽淑与慥,岂似悠悠诸与万。
不惟书卷将非宝,兼愧稻粱犹不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嗟哉我辈岂徒然,一咏一言思古贤。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作者简介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不倦,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等职,白居易的诗歌以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著称,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先王亲政时必定重视根本,而流俗之人却只顾玩弄文字而丧失了本质,玉石不经雕琢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为什么后来的学者会迷失方向,只诵读空洞的文字而忽略了实用呢?春天的花朵如果不结果实,就只有美丽的外表;秋天的果实如果没有文采,却仍然可以食用,你看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哪里像那些平庸之辈,不仅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唯一的宝贝,就连基本的生计也难以维持,就像春蚕到死才吐尽丝,蜡烛烧成灰烬泪才干,唉,我们这些人怎能虚度光阴,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要思考古人的贤德。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先王重视本质与流俗之人玩弄文字的现象,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诗人批评了那些只追求文字华丽而忽略实际应用的学者,并赞扬了那些品德高尚、注重实践的人,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古人贤德的敬仰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学习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诗人通过先王与流俗的对比,强调了重视本质的重要性;通过玉与人的对比,阐述了学习与实践的必然联系,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春华秋实、春蚕蜡烛等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平易通俗,寓意深刻,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后人学习的鞭策。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对社会现实深感忧虑的时期,当时社会风气浮躁,学者多追求名利而忽略实际,白居易深感忧虑,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警示后人,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古人贤德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