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绳既亡书契出,文字变化尤倏忽。的解释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苍颉篇

唐·韦庄

结绳既亡书契出,文字变化尤倏忽。

龟龙衔甲漫逶迤,鸾凤飞腾凌翥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迩垂文俱有意。

百官奏事多文词,天子垂衣明至治。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其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韦庄的诗大多描写晚唐离乱生活,抒发了怀古伤今的情感,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

译文

结绳记事的方法消失后,文字书契便应运而生,文字的变化更是迅速而多样,龟甲龙鳞上刻写的文字曲折蜿蜒,鸾凤飞翔的姿态则显得高远而自由,王莽在尚未篡位时表现得谦恭有礼,那时他写的文章也都充满了深意,百官上奏的事情多用华丽的文辞,天子则穿着垂衣彰显着至高的治理之道。

释义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文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首句“结绳既亡书契出”描述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书契的过渡,强调了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描绘文字形态的变化(如龟龙衔甲、鸾凤飞腾)和其在政治场合的应用(如王莽的谦恭之文、百官的上奏文辞),展现了文字在文化传承、政治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文字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文字从产生到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诗中“结绳既亡书契出”一句,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文字产生的历史背景,而“文字变化尤倏忽”则揭示了文字形态和功能的快速变化,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王莽的谦恭之文、百官的上奏文辞),进一步说明了文字在政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韦庄对文字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韦庄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文字的热爱有关,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化衰落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可能更加珍视文字的力量和价值,希望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歌颂文字的伟大和神奇,他也可能通过这首诗来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希望文字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