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
(注:“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并非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句,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创意性融入,原诗后两句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下解析基于修改后的内容构建。)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翱翔,凤凰离去后,台空江自流,吴国宫殿的花草掩埋在幽深的小径下,晋代的达官显贵已成为古墓中的尘土,远处的三山半隐半现于青天之外,白鹭洲被两条江水从中间分开,万竿翠竹隔断了晴朗的河川,那寂寞荒芜的城池已经历了三百年的沧桑。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凤凰台的古今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事的无常,诗人以凤凰的离去象征盛世的消逝,吴宫晋代的遗迹则暗示了昔日繁华的凋零,万竿苍翠与寂寞芜城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沧桑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辉煌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孤寂的感慨。
赏析
“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一句,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与荒凉的城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沧桑,翠竹的生机勃勃与芜城的死寂形成强烈反差,寓意着生命与死亡、兴盛与衰败的永恒主题,此句不仅画面感强,而且情感深沉,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李白创作《登金陵凤凰台》时,正值他游历江南,登上金陵(今南京)的凤凰台,远眺四周景色,心中涌动着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李白在此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苍凉,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虽然“万竿苍翠隔晴川,寂寞芜城三百年”并非原句,但将其融入诗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