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政三年愧鲁公,将何归奏未央宫。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京

唐·韦应物

报政三年愧鲁公,将何归奏未央宫。

前林鸟散尚啼树,后夜月明空照蓬。

岁去人来成古事,独怜羁客尚蹉跎。

今朝始得还家去,一曲清歌一樽酒。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任职三年回报朝廷自觉愧对鲁公(指古代贤臣),将如何向未央宫中的皇帝奏报呢?

前林的鸟儿已经散去,仍在树上啼叫,后夜的月光空照着船篷。

岁月流逝,人来人往,都成了往事,唯独我这个漂泊的旅人还在虚度时光。

今天终于能够回家去了,一曲清歌,一樽美酒,以慰我心。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韦应物在任期结束后归京途中的复杂心情,他自觉在任期间未能充分施展才华,对朝廷有所愧疚,同时感叹时光流逝,自己仍在漂泊中虚度,归京之际,他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以一曲清歌和一樽美酒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赏析

这首诗以归京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韦应物的内心世界,首联“报政三年愧鲁公,将何归奏未央宫”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愧疚和迷茫,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前林鸟散尚啼树,后夜月明空照蓬”以自然景物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颈联“岁去人来成古事,独怜羁客尚蹉跎”则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尾联“今朝始得还家去,一曲清歌一樽酒”则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收束全诗,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任期结束后归京途中所作,在唐代,官员的任期通常较短,韦应物在任期间可能未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因此产生了愧疚和迷茫的情绪,归京途中,他面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变迁,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深情厚意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于仕途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