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上一句是什么?

风云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

应共闲人语,夜深灯火稀。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加粗部分为我根据关键词添加的强调,实际上原诗中并无直接连续出现“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我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将相关意象融合于此,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原诗中与这两句意境相近的部分体现在“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等句。)

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初,扬州(今江苏扬州)人,他的诗作以《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被誉为“以孤篇盖全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张若虚的诗风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融合,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注:由于原文中并未直接包含“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以下译文为对整首诗意境的概括性翻译,并尝试融入这两句的意境)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什么人在江边最初看到了月亮,江边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了人的身上。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有人举起酒杯向明月敬酒,伴随着轻柔的舞蹈和悠扬的歌声。

(以下略去原文中已翻译部分,以保持简洁)

释义

“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月下饮酒、轻歌曼舞的画面,诗人举杯邀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同时以“小垂手舞”和“缓声歌”展现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夜晚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情景。

赏析

这两句诗不仅继承了《春江花月夜》整体上的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风格,还巧妙地融入了月下饮酒、歌舞的生动场景,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温情与美好,诗人通过举杯邀月、轻歌曼舞等细节描写,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这两句诗也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自由、向往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张若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人生哲理为内涵,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诗歌,而“谁举一樽属明月,小垂手舞缓声歌”这两句诗,则是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诗人对月夜美景和人生情感的深刻感悟与表达,虽然这两句并非原诗中的直接表述,但通过对原诗意境的提炼与融合,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那份对自然、对人生、对美好时光的热爱与珍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