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鼎湖
唐·李商隐
江壁向来忧郑客,鼎湖今日望轩辕。
寒烟衰草凝衰泪,晓露秋霜染暮年。
四海干戈迷日月,九州人事变桑田。
唯应清夜梦魂去,万里关山度若烟。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江边的石壁一直让我忧虑着来自郑国的客人(暗指外患),今日我在鼎湖之畔遥望着轩辕黄帝的遗迹(暗喻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寒冷的烟雾和衰败的草木仿佛凝结了我的哀愁之泪,清晨的露珠和秋天的霜白染白了我的暮年,四海之内战乱频繁,日月无光,九州大地上人事变迁,沧海桑田,只有在清冷的夜晚,我的梦魂才能穿越万里关山,如同穿越烟雾一般,去寻找那曾经的安宁与美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鼎湖之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盛世的怀念,首联以“江壁”和“鼎湖”为背景,暗喻外患和内忧;颔联通过“寒烟衰草”和“晓露秋霜”等意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哀愁和苍老;颈联则直接点出了战乱频繁、人事变迁的社会现实;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寻。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盛世的怀念,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深远而丰富,诗人在用词上也十分讲究,如“凝衰泪”、“染暮年”等词语,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外有强敌侵扰,内有藩镇割据,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时局深感忧虑,同时也对往昔的盛世充满了怀念,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鼎湖之畔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士人阶层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