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碌碌初无补,正是纷纷不惮烦。的释义

小星1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清代:黄遵宪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自知碌碌初无补,正是纷纷不惮烦。

人去堂空朝雨暮,燕归帘卷旧巢寒。

如何一掬兴亡泪,说似当年坠马人。

作者及朝代

作者:黄遵宪

朝代:清代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改革家,黄遵宪早年曾入读广州粤华馆,后随使日本,任使馆参赞,甲午战争后,任湖南长宝盐法道、江宁洋务局总办等职,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戊戌政变后,被革职放归,其后,曾参与组织保国会,并任南京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晚年归隐故里,致力于整理历史文献和文学创作,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之一。

译文

我的心原本不大,却能容纳许多芬芳的情感。

我自知自己碌碌无为,没有什么贡献,但正是这些琐碎的事情,我却不怕麻烦地去做。

人去楼空,早晨的雨和傍晚的雾笼罩着空荡荡的厅堂,燕子归来,卷起帘子,旧巢里透着寒意。

我如何能将这一掬兴亡的泪水,说给当年那些坠马的人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无奈,首联“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广阔与包容;颔联“自知碌碌初无补,正是纷纷不惮烦”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自谦与勤奋;颈联通过描绘人去楼空的景象,暗示了时代的变迁与国家的动荡;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深忧虑,以及他无法将这份忧虑传达给他人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诗界革命”的代表作之一,它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以更加直白、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颔联“自知碌碌初无补,正是纷纷不惮烦”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展现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碌碌无为的自嘲与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在尾联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诗人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比作“一掬兴亡泪”,既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揭示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和对个人无能为力的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黄遵宪作为一位“诗界革命”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