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重过二华间,衰年弥觉厌尘喧。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二华寺

唐·司空图

三岁重过二华间,

衰年弥觉厌尘喧。

自怜心与青山约,

不向人间争路喧。

作者及朝代

作者:司空图(837年-908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司空图生于晚唐,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他早年曾应试,但未得志,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以诗酒自娱,司空图在文学上主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严谨态度,同时他的诗论著作《二十四诗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译文

三年间我再次经过华山和华州之间,

在这衰老的年纪里更加觉得厌倦了尘世的喧嚣。

我自怜自己与青山有着不解之缘,

不愿再与世俗之人争夺那尘世中的名利之路。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司空图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首句“三岁重过二华间”点明时间地点,说明诗人多次经过华山和华州之间;次句“衰年弥觉厌尘喧”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倦,特别是在衰老之年更加明显;后两句“自怜心与青山约,不向人间争路喧”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与青山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不愿再与世俗之人争夺名利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诗人通过“三岁重过”和“衰年弥觉”两个时间点的对比,突出了自己心境的变化和对尘世生活的深刻反思,后两句则以“心与青山约”和“不向人间争路喧”两个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司空图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司空图对尘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厌倦和反思,他多次游历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司空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