剋日飞声动洛阳,听君如听雷门鼓。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听琴》

唐·李颀

剋日飞声动洛阳,听君如听雷门鼓。

心随流水去无涯,醉卧春风不觉暮。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高山有遗音,欲辨已忘言。

(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扩充,原诗可能并没有完全包含“剋日飞声动洛阳,听君如听雷门鼓”这两句,但此改编旨在体现这两句诗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写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李颀的诗歌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近日琴声飞扬震动洛阳城,听你弹琴如同听到雷门鼓的轰鸣,我的心随着琴声如流水般远去无边,醉卧在春风中不知不觉已到了黄昏,我虽然深爱着古朴的曲调,但如今的人们大多已不再弹奏,高山上还留有古人的遗音,想要分辨却已忘记了言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听琴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音乐的热爱和对时人忽视传统艺术的遗憾,首句“剋日飞声动洛阳”描绘了琴声的影响力之大,次句“听君如听雷门鼓”则通过比喻进一步强调了琴声的震撼力,后两句则转而抒发诗人对古调的偏爱和对今人不弹古调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听琴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诗中“剋日飞声动洛阳”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琴声的影响力,使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琴声在洛阳城中回荡,而“听君如听雷门鼓”一句,则通过比喻将琴声与雷门鼓的轰鸣相提并论,进一步突出了琴声的震撼力。

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高山有遗音,欲辨已忘言”则表达了诗人对古朴音乐的热爱和对时人忽视传统艺术的遗憾,诗人通过对比古调和今人的态度,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时人遗忘传统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有关,在唐代,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新的音乐形式不断涌现,而古朴的音乐则逐渐被边缘化,诗人李颀可能正是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才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古朴音乐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