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会须归史笔,周南宁复滞君车。全诗是什么?

春秋34个月前

诗词原文

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石室会须归史笔,周南宁复滞君车。

作者及朝代

高适(700年-765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不顺,后投身军旅,边塞生活经历丰富,其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风格雄浑豪放,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

作者简介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早年仕途坎坷,曾任过一些低微官职,后因安史之乱,他投身军旅,成为节度使幕府的重要成员,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边疆的艰苦,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反映了边疆将士的英勇与思乡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

译文

你被贬谪请不要怨恨,闽中之地我曾游历过。

那里秋天大雁稀少,夜晚猿猴的叫声却很多。

东路的云山重重叠叠,南方的瘴气却也温和。

你定会在石室中留下史笔之作,周南之地又怎能长久留住你的车驾呢?

释义

此诗是高适送别友人郑侍御被贬往闽中(今福建一带)时所作,诗中首先安慰友人不要因贬谪而怨恨,因为闽中之地虽偏远,但自己也曾游历过,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接着描述了闽中的自然景象,如秋天大雁稀少、夜晚猿猴叫声频繁,以及东路的云山和南方的瘴气,以此展现闽中的艰苦环境,最后两句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认为友人定能在石室中留下不朽的史笔之作,而周南之地(泛指南方)只是暂时停留之地,无法长久留住友人的才华和志向。

赏析

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安慰,又展现了对友人才华的肯定和期望,诗中通过对闽中自然景象的描绘,既突出了那里的艰苦环境,又暗示了友人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诗人并没有因此悲观失望,而是对友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认为友人定能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留下不朽的业绩,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此诗的重要价值所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许多正直的官员因直言进谏或触怒权贵而被贬谪,高适的友人郑侍御也是其中之一,因故被贬往闽中,高适在送别友人时,深感友人的遭遇不公,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于是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关切和安慰,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此诗不仅是对友人的送别之作,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批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