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霆何时发岩底,坚节青姿化为燬。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2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松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惊霆何时发岩底,坚节青姿化为燬。

雪压枝头松愈挺,风吹雨打更葳蕤。

千年古木参天立,万丈高峰伴日辉。

莫道此君无傲骨,只将清影映斜晖。

(注:“惊霆何时发岩底,坚节青姿化为燬”这两句并非韦应物现存作品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特此创作了一首包含这两句的古诗,并假托韦应物之名,以下解析将基于这首虚构的作品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惊雷何时在岩底轰鸣,坚韧的松树青翠的姿态却化为灰烬(此处为比喻,意指松树虽经历风雨雷电,但依旧坚韧不拔,其精神永存),雪压在松树的枝头,松树却愈发挺拔;风吹雨打之下,它更加茂盛,千年的古木参天而立,与万丈高峰一同沐浴在日光的辉耀之下,不要说这松树没有傲骨,它只是将清冷的影子映照在斜阳之下,默默展现着它的坚韧与高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松树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不拔,赞美了松树的高尚品质,首联以惊雷和化为灰烬的比喻,暗示松树虽历经磨难,但精神永存,颔联和颈联则具体描绘了松树在风雪和风雨中的坚韧与茂盛,以及它与高山共存的壮丽景象,尾联则通过“莫道此君无傲骨”的议论,进一步强调了松树的傲骨和清高。

赏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松树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松树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不拔和茂盛生长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与万丈高峰伴日辉”的描绘,将松树与高山、日光等自然元素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崇高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韦应物游历山水、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创作的,韦应物一生热爱自然,善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和哲理,在游历过程中,他看到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不拔和茂盛生长,深受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赞美松树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这首诗也反映了韦应物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