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两行安用圣,沧浪独醒讵非狂。上一句是什么?

小编24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渔父

唐·岑参

白首沧浪上,全生事可伤。

对人缝掖短,为客棹舷长。

富贵两行安用圣,沧浪独醒讵非狂。

高秋晚景何曾改,醉卧烟波钓月明。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群书,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译文

白发苍苍的我漂泊在沧浪水上,一生保全性命却也有诸多可伤之处。

穿着短小的衣裳面对世人,作为客人却常常漂泊在船舷之上。

富贵与贫贱,两者又哪里用得着圣人来评判呢?在这沧浪水上独自清醒,难道不就是一种疯狂吗?

深秋的夜晚景色何曾改变,我醉卧在烟波之上,垂钓着明月。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父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富贵贫贱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联写渔父的白发和漂泊生涯,次联写其衣着和生活状态,三联通过对比富贵与贫贱,表达了对世俗评价的超越,尾联则描绘了渔父醉卧烟波、垂钓明月的自在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描绘渔父的漂泊生涯和自在生活,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富贵两行安用圣,沧浪独醒讵非狂”一句,更是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见解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认为,富贵与贫贱都是人生的常态,无需用圣人的标准来评判;而在这沧浪水上独自清醒,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追求,难道不就是一种真正的疯狂吗?这种对世俗评价的超越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正是这首诗的精髓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岑参的仕途经历有关,岑参虽然早年进士及第,但仕途并不顺畅,多次从军边塞,经历了许多艰辛和困苦,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态的炎凉,也让他更加向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渔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个性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