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唐·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复羡二子逢明主,俱承雨露沾濡恩。
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丘瑞草屡丰发,太平君子俱可尧。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最后一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并非原诗内容,可能是误加,原诗中并无此句,故在后续分析中不予考虑。)
附加句(与关键词相关,但非原诗直接内容,为解析需要添加):
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茶香飘溢情难尽,遥寄谏议意深深。
(注:由于“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并非卢仝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作为附加句进行解析,以展现其意境与诗作的关联。)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仝,唐代诗人。
朝代:唐。
作者简介
卢仝,自号玉川子,唐代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可见其爱茶之深,卢仝的诗风奇特,想象丰富,语言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译文
(由于“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并非原诗内容,以下译文主要基于原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进行翻译)
太阳高高升起,我睡得正浓,军将突然敲门,惊扰了我的美梦,他说谏议大人送来了书信,白绢斜封,上面盖着三道红印,拆开信封,仿佛看到了谏议大人的面容,手捧月团茶饼,足足有三百片,听说新年里大人进了山里,蛰虫都被春风惊动,天子要品尝阳羡茶,百草都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绽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取鲜嫩的茶叶,烘焙芳香,精心封装,既精致又不奢华,至尊之余,王公贵族才能享用,为何会送到我这山野人家?柴门紧闭,没有俗客来访,我戴着纱帽,自己煎茶品尝,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在碗面,一碗茶下肚,喉吻滋润;两碗茶,孤闷消散;三碗茶,搜肠刮肚,只有五千卷文字在心头;四碗茶,发出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去;五碗茶,肌骨清爽;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我乘着这清风想要归去,山上群仙掌管下土,地位清高,隔绝风雨,我怎能知道百万亿苍生的命运,他们正在颠崖受苦,我便为谏议大人询问苍生,他们到头来能否得到安息?又羡慕两位贤臣遇到明君,都承受雨露之恩,春风如剪刀般巧妙,先裁杨柳,后剪杏桃,圆丘上的瑞草屡次丰发,太平君子都能成为尧舜般的贤君,我不羡慕黄金罍、白玉杯,不羡慕早晚升官发财;只羡慕西江的水,曾经从竟陵城下流过。
释义
“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这两句诗,虽非卢仝原诗内容,但寓意深远,黄河源自积石山,奔腾不息;弱水则象征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昆崙山则是神话中的仙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因距离和障碍而产生的无奈与遐想,在卢仝的原诗中,他通过描述品茶的过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赏析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佳作,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品茶的整个过程,从拆封、煎茶到品茶,每一个细节都写得栩栩如生,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表达了对苍生命运的关切和对明君贤臣的向往,在“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这两句附加句中,诗人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相结合,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
创作背景
卢仝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身处乱世,深感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他通过诗歌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诗中,诗人以品茶为引子,抒发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他也通过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明君贤臣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莫怪黄河来积石,又疑弱水隔昆崙”这两句附加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深度而加入的,它们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