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塞上曲》
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汉家天子今神武,
肯使将军此独闲。
犹使匈奴戴黄屋,
南归惭吊陆公魂。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聪敏好学,擅长诗歌创作,尤其以边塞诗著称,与卢纶、王之涣、王翰等齐名,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益的边塞诗风格苍凉悲壮,情感深沉,反映了唐代边疆将士的英勇与艰辛。
译文
伏波将军(马援)只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
定远侯(班超)又怎会满足于活着回到关内?
不要让敌人的战车只轮回到大海之滨(意指不让敌人逃脱),
还要留下一箭,在天山之上奠定胜局。
当今的汉家天子英明神武,
怎会允许将军在此闲置无用?
(然而现实却是)竟然还让匈奴首领乘坐着象征皇权的黄屋车,
(我)南归时只能惭愧地凭吊陆逊(此处借指古代忠勇将领,如陆抗,也暗含对当时边防不力的讽刺)的英灵。
释义
这首诗通过赞美古代名将的英勇与忠诚,反衬出当时边防的松懈与无奈,诗中提到的“伏波”、“定远”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边疆将领,象征着无畏与胜利,而“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则表达了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的不满与讽刺,暗示朝廷未能充分利用将领之才,导致边疆不宁,让敌人嚣张。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典故为线索,通过对比与讽刺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局势的深刻忧虑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诗中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既有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也有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体现了李益边塞诗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唐代中期,边疆局势动荡不安,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势力崛起,对唐朝构成了严重威胁,李益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诗人,通过创作边塞诗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边疆将士英勇无畏的赞美,以及对朝廷未能有效应对边疆危机的失望与不满,通过对比古代名将的辉煌战绩与现实中的边防松懈,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深深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