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且贱焉真耻也,壮之良者盖行乎。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贫士行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贫且贱焉真耻也,壮之良者盖行乎。

蓬门未识绮罗香,草舍难邀车马顾。

躬耕力作食为天,安贫乐道心自闲。

不为五斗折腰事,但求一瓢饮清泉。

世态炎凉多白眼,人情冷暖少红颜。

壮心未已身先老,空余豪情付流年。

(注:此诗为后人根据陶渊明思想及风格模拟创作,非陶渊明原作,但符合题目要求,以下解析基于此模拟之作。)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生活在贫穷与低贱之中,这确实是真正的耻辱;而壮年时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应当有所作为,勇往直前,简陋的柴门从未见识过绮丽的罗衣香气,破旧的草屋也难以迎来车马的拜访,亲自耕种,努力劳作,以粮食为天,安于贫穷,乐于道义,内心自然闲适,不会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卑躬屈膝,只愿求得一瓢清泉来解渴,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多是冷漠的白眼,少有温暖的红颜知己,壮志未酬身已先老,只留下满腔豪情,随着岁月流逝而消散。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贫穷与低贱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感慨,诗中通过对比贫贱与富贵、冷漠与温情,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壮志难酬的深深叹息。

赏析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展现了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诗人以“贫且贱焉真耻也”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对贫穷与低贱生活的厌恶与羞耻感,接着通过“壮之良者盖行乎”等句,展现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感慨,诗中“躬耕力作食为天,安贫乐道心自闲”等句,则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超脱物欲的高尚情操,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虽非陶渊明原作,但模拟创作时可能参考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陶渊明一生仕途不顺,多次辞官归隐,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他热爱自然,崇尚简朴,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持淡泊态度,这种思想情感在模拟创作的此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表达了诗人对贫穷与低贱生活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感慨,也展现了诗人安贫乐道、超脱物欲的高尚情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