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恨伊唯准拟,也先伤我太因循。全诗是什么?

春秋12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不止恨伊唯准拟,也先伤我太因循。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创作构想,实际杜甫作品中并无完全对应此句的诗篇,但以下分析将基于构想内容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自从在洛城分别已有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之久,草木凋零,我在剑外漂泊,战乱不断,我被阻隔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时,我常在清冷的夜晚站立月下;怀念弟弟时,我白天望着云朵入睡,我不仅仅怨恨你(指造成离别与战乱的人或事),更自责自己太过拖延,未能及时行动改变这一切。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与战乱的深深痛恨,以及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自责,诗中通过“洛城一别四千里”与“胡骑长驱五六年”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隔绝,突出了战乱的持久与残酷,而“草木变衰”与“兵戈阻绝”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衰败,后四句则通过具体的行为描写,如“步月清宵立”与“看云白日眠”,展现了诗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真挚,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战乱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巨大伤害,诗人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密相连,展现了其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精神,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构想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因战乱而与家人分离,漂泊异乡,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战乱造成的破坏与痛苦的深刻反思,杜甫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的诗人,他在战乱中亲身经历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苦难,这些经历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重要灵感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