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东下,正岁华将晚,江湖清绝。全诗是什么?

春秋12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扁舟东下,正岁华将晚,江湖清绝”,这些词句出自宋代词人柳永的《安公子·远岸收残雨》,以下是该词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宋·柳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断江南路,云树烟霭纷纷度,正岁华将晚,寂寞避暑。

扁舟东下,燕赵游情,岁月空悠忽,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赋的方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远处的岸边收起了落雨的残痕,雨过天晴后,才发觉江面上暮色已降临,在这长满香草的小洲上,人们都已散去,只有双双鸥鹭静静地站立,我极目远望江南的路途,但见云树烟霭纷纷遮断了视线,此时正是岁末时节,我独自在这避暑之地感到寂寞无聊。

我乘着小舟向东行去,心中充满了对燕赵之地的游兴,但岁月匆匆,转眼间已过去许久,酒醒之后,我身处何方?是那杨柳岸边,晓风吹拂,残月高悬,这一去就是多年,想必那些美好的时光和景色都将是虚设,即使我有千种柔情,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后江边的景色和词人内心的孤寂,表达了词人对远方和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词中“扁舟东下”一句,既是对词人行程的描写,也象征着词人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而“正岁华将晚,寂寞避暑”则透露出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寂寞之感。

赏析

这首词以景起兴,以情结尾,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雨后的江边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将自己的孤寂之情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波动,词中的“扁舟东下”一句,既是对词人行程的描写,也象征着词人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而“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表达了词人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怀念,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中可以推测出,词人可能是在某个岁末时节,独自一人在江边避暑,面对雨后的景色和内心的孤寂,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词,词中表达了对远方和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反映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人生感悟,这首词也体现了柳永作为婉约派词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