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雨打芭蕉
宋·杨万里
老耳最怕风雨声,芭蕉叶上声偏鸣。
夜深人静独坐时,点滴心头起怨情。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作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活泼,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抒发真挚情感。
译文
我这双老耳朵最害怕听到风雨的声音,偏偏那芭蕉叶上风雨声更加响亮,夜深人静之时,我独自坐在这里,那点点滴滴的雨声敲打着心头,不禁生起了怨情。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老耳对风雨声的畏惧,以及夜深人静时芭蕉叶上风雨声的响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怨,风雨声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触发点,引发了他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老耳最怕风雨声”开篇,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基调,风雨声本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声响,但在诗人笔下,却成了他内心恐惧与哀怨的象征,芭蕉叶上的风雨声更加响亮,进一步加剧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感,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坐在这里,听着那点点滴滴的雨声,心中的怨情油然而生,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杨万里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他可能会更加敏感地感受到外界的风雨声,从而引发内心的孤寂与哀怨,芭蕉叶上的风雨声也可能象征着诗人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挫折,使他在夜深人静之时更加难以入眠,心中充满了怨情,这首诗正是诗人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风雨声和芭蕉叶上的声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