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钓鱼
唐·无名氏
唐翁钓鱼至黄哺,不得鱼儿得鱼母。
空携竿线归家去,月上花前独倚树。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为唐代无名氏,即未能在历史文献中留下确切姓名或生平事迹的诗人,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但也有一些作品因各种原因未能流传下作者的具体信息,这些作品同样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唐翁钓鱼直到黄昏时分(黄哺,指黄昏),没有钓到鱼儿却钓到了鱼母(即雌鱼),他只好空手携着钓竿和鱼线回家,在月光下、花丛前独自倚靠着大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唐翁的钓鱼者在黄昏时分仍未钓到鱼,却意外地钓到了鱼母,最终只能空手而归的情景,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展现了钓鱼者的无奈与失落,同时也隐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钓鱼画面,诗人通过“唐翁钓鱼至黄哺”一句,点明了时间和人物,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不得鱼儿得鱼母”一句,既表现了钓鱼者的失望,又巧妙地引出了对自然生态的隐喻,最后两句,“空携竿线归家去,月上花前独倚树”,则进一步渲染了钓鱼者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全诗在简洁中蕴含深意,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如黄昏、月光、花丛等)来烘托人物情感,使全诗更加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作者为无名氏,因此其具体创作背景已无从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这首诗很可能反映了唐代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时往往难以如愿,而最终只能接受现实并面对失落,诗人通过对钓鱼这一细节的描绘,也可能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生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