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咏蚕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意闻时不肯香,随风处处恣轻狂。
屋头桑叶大如钱,知是吴蚕第一眠。
贵欲征求不称意,人言妨道取为鞭。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屋头桑叶大如钱,知是吴蚕第一眠”实际上出自蒋贻恭的《咏蚕》一诗,但为便于解析,我保留了全诗内容,并在后续分析中重点围绕您提供的两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蒋贻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蒋贻恭,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活跃于晚唐时期,以咏物诗见长,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译文
(针对您提供的两句)
屋前的桑叶已经长得如同铜钱般大小,我知道这是吴地蚕儿开始第一次休眠的时节。
释义
屋头桑叶大如钱:形容桑叶生长茂盛,叶片大小如同铜钱,暗示蚕儿食物充足,生长环境良好。
知是吴蚕第一眠:吴蚕,指江南地区的蚕种,以其丝质优良著称,第一眠,指蚕儿在生长过程中的第一次休眠,是蚕儿生长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蚕儿生长习性的熟悉与关注。
赏析
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儿生长的自然环境,通过桑叶的大小来暗示蚕儿生长的良好状态,进而引出蚕儿第一次休眠的情境,诗人以物喻人,借蚕儿的生长周期隐喻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表达了对生命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敬畏,也反映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与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体现了其诗歌的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古代丝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丝绸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蒋贻恭作为晚唐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丝绸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对蚕桑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与深刻的理解,他通过《咏蚕》一诗,不仅表达了对蚕儿生长习性的关注,也寄托了对丝绸业繁荣背后农民辛勤付出的同情与赞美,诗人也可能借此诗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与民生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