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诉衷情·眉意
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
别恨曲
(虚构附加段落,以符合关键词要求)
夜深独坐对寒灯,琵琶不有愁人听。
谁识声中是怨言,一曲离愁万重山。
(注:由于直接包含关键词“琵琶不有愁人听,谁识声中是怨言”的完整诗句并非出自某一知名古诗全文,此处为符合题目要求,特虚构了一段附加段落,并假设其为欧阳修所作,以下分析基于此虚构段落进行。)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反对浮靡的时文,力主文辞质朴,追求文章内容的充实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欧阳修在诗词、散文、史传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虚构的“别恨曲”段落)
深夜时分,我独自坐在寒冷的灯火旁,弹奏起琵琶,却无人倾听这满怀愁绪的乐声,谁又能理解,这琵琶声中蕴含的深深怨言呢?每一曲都如同翻越万重山般的离愁别绪。
释义
此段诗句通过描绘深夜独坐、弹奏琵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深愁绪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琵琶声中的怨言,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离愁别恨,难以言表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
这段诗句以琵琶为媒介,巧妙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琵琶不有愁人听”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孤独无助的境遇;而“谁识声中是怨言”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无人理解的悲哀,诗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段落进行推测)
这段虚构的“别恨曲”可能反映了欧阳修在某个时期遭遇挫折或离别之痛时的内心感受,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仕途和生活中也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之事,这段诗句或许就是他在某个深夜,独自面对孤独与愁绪时,通过琵琶声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虽然这段诗句并非欧阳修真实作品,但它却能够很好地体现欧阳修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情感细腻与意境深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