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双竹
宋·杨万里
永日翠笼相并睡,岂无魂梦到沧州。
朝云暮雨长相护,也似湘妃泪竹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译文
长时间的日照下,两株翠绿的竹子并肩而眠,难道它们没有魂灵,不曾梦到那遥远的沧州吗?早晨的云雾和夜晚的细雨长久地守护着它们,就像湘妃竹上流淌的泪水,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释义
永日翠笼:形容竹子在长时间的日照下依然翠绿如笼。
相并睡:两株竹子并肩而立,仿佛在沉睡。
岂无魂梦到沧州:用反问的语气表达竹子或许也有灵魂,会梦到遥远的沧州(此处沧州常用来指代隐逸之地或理想中的仙境)。
朝云暮雨:形容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暗喻竹子经历的岁月变迁。
湘妃泪竹:典故出自古代传说,湘妃竹上的斑点是湘水女神哭泣时留下的泪痕,此处用来比喻竹子也承载着某种情感或哀愁。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竹子的形态与神韵,寄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句“永日翠笼相并睡”以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竹子在阳光下的静谧之美,次句“岂无魂梦到沧州”则以反问的方式,赋予竹子以灵魂,使其具有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后两句“朝云暮雨长相护,也似湘妃泪竹流”则进一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典故的引用,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竹子不仅成为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仕途不顺或隐居期间,作为一位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诗人,杨万里在仕途上虽有所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在隐居或仕途不顺时,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自然为友,通过描绘自然之美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这首诗中的竹子,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既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