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报将军杀胡虏,取得山河归汉主。全诗是什么?

小星44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

朝代:明代

作者:杨慎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传报将军杀胡虏,取得山河归汉主。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劝谏,不听,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仍昼夜诵书不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戍所逝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

译文

烽火照耀西京长安,心中涌起不平之气,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出征;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使军旗上的绘画都显得黯然失色,狂风呼啸着与军中的鼓声交织在一起,传来消息,说将军已攻破了敌人的老巢,战士们凯旋后,把夺取的敌人的土地山川归还给了朝廷。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出征边塞,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胜利,收复失地的壮丽图景,全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战士们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战争场面描写,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善战和战士们的无畏精神,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烽火起兴,点明战争的紧迫性,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愤慨和不平,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通过将军辞别皇宫、率领铁骑出征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威武和军队的雄壮,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以雪暗、风多为背景,通过凋残的旗帜和杂乱的鼓声,渲染了战争的惨烈和紧张,尾联“传报将军杀胡虏,取得山河归汉主”则点明了战争的结果,将军杀敌取胜,收复失地,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战争的描绘,又有对胜利的渴望,既有对将军的赞美,又有对国家的忠诚,诗人通过生动的战争场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壮丽图景和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嘉靖年间,当时边疆地区战事频繁,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外患,杨慎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边塞战争的壮丽图景和战士们的英勇精神,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战争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战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和颂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