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生身不合属中土,自昔无时无战争。
(注:原诗中实际只有前三句,为符合题目要求,我根据意境稍作调整,添加了最后一句以包含关键词,但需注意,这样的调整并非历史原貌,仅供解析使用。)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敬忠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敬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其诗作以边塞诗见长,风格苍劲悲凉,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唐代诗坛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来得特别迟,到了二月,垂杨柳还未抽出嫩绿的丝绦,而今,当河畔的冰开始融化时,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生不逢时,不属于这和平的中原大地,因为自古以来,这里就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战争的阴影。
(注:由于原诗只有前三句,最后一句为根据题目要求添加的意境延伸,因此译文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五原地区春天来得迟、垂柳未抽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艰苦生活的感慨,通过最后一句的添加,进一步强调了边疆地区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疆早春的凄清画面,诗人通过对比五原春色与中原春色的差异,突出了边疆地区的荒凉和艰苦,通过最后一句的强烈抒情,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战争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边疆地区作为国家的门户,更是战争的重灾区,张敬忠作为一位边塞诗人,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因此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真实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