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黄金埋藏禾米弃,路上逐日空饥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注:“黄金埋藏禾米弃,路上逐日空饥行”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绅原版的《悯农》二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这两句融入了一个改编后的版本中,以展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原版的《悯农》二首中并没有这两句,但主题相近,都是表达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作者及朝代: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中期官员、诗人,他生于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自幼聪颖好学,二十七岁中进士,曾任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著称,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游甚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作者简介:
李绅一生历经宦海浮沉,但始终保持着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常常通过描绘农民、工匠等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来揭示社会的不公与黑暗,他的《悯农》二首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却依然饿死。
黄金被埋藏在地里,而稻谷却被丢弃;
人们在路上追逐着太阳,却只能空腹前行。
富贵人家里酒肉多得发臭,而道路上却有冻饿而死的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前两句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但紧接着却笔锋一转,指出农民依然面临饿死的困境,后两句则通过“黄金埋藏禾米弃”和“路上逐日空饥行”的生动描绘,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生活的悲惨与无奈,通过“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的强烈对比,也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将丰收的喜悦与农民饿死的悲剧并置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如“黄金埋藏禾米弃”象征着财富被埋没而粮食被浪费的荒谬现象;“路上逐日空饥行”则隐喻着农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却只能空腹前行的无奈与悲哀,整首诗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实无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唐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生活日益困苦,李绅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和诗人,他深感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于是写下了这首《悯农》来表达自己的同情与愤慨,通过这首诗的描绘和抒发,李绅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希望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虽然“黄金埋藏禾米弃,路上逐日空饥行”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李绅原版的《悯农》二首,但这首诗的整体主题和意境仍然符合李绅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