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近门方不险,刺桐疎处见僧归。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22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行

唐·杜荀鹤

石路近门方不险,刺桐疎处见僧归。

夕阳在树寒鸦噪,白露满山秋草微。

野老逢人知礼数,牧童见客拜柴扉。

此中真意谁能解,欲问陶公已不归。

作者简介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隐居山林,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杜荀鹤的诗风质朴自然,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与同时期的聂夷中齐名,合称“聂杜”,他的诗作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石路靠近寺门的地方才显得不那么险峻,稀疏的刺桐树下可见僧人归来,夕阳挂在树梢上,寒鸦在不停地啼叫,白露覆盖了整个山头,秋草显得稀疏而微弱,乡野的老人遇见客人知道以礼相待,牧童见到客人便恭敬地拜倒在柴门前,这里的真正意境谁能理解呢?想要询问陶渊明先生,但他已经不在人世了。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行时所见的山村晚景,通过石路、刺桐、夕阳、寒鸦、白露、秋草等自然景物,以及野老、牧童等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质朴的田园氛围,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物和人物,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村晚景的宁静与和谐,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向往,首联“石路近门方不险,刺桐疎处见僧归”以石路和刺桐为背景,点明了山行的地点和人物,同时暗示了山村的宁静与祥和,颔联“夕阳在树寒鸦噪,白露满山秋草微”通过夕阳、寒鸦、白露、秋草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山村晚景的凄清与宁静,颈联“野老逢人知礼数,牧童见客拜柴扉”则通过野老和牧童的形象,展现了山村人的淳朴与善良,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欲问陶公已不归”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对陶渊明的追思与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荀鹤在山行时所见所感而创作的,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杜荀鹤作为一位出身寒微的诗人,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批判,他也通过追思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