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鸠能默默各远祸,一日高飞啄庭果”,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鸠》,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咏鸠
唐·韦应物
秋兰紫茎叶,春莺黄羽翰。
庭树发华滋,鸠能默默各远祸。
一朝携两雏,飞翻上庭果。
顾眄生姿媚,逢迎转关情。
长鸣亦何益,恣意乃为生。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辞官隐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韦应物的诗作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秋兰长着紫色的茎和叶,春莺拥有黄色的羽毛和翅膀,庭院里的树木繁花似锦,鸠鸟默默地栖息在树上,各自远离灾祸,有一天,它带着两只雏鸟,飞上枝头啄食庭果,它们顾盼生姿,娇媚动人,与人相逢时更显情意绵绵,长鸣又有何用呢?恣意生活才是它们的本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鸠鸟的生活习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诗中“鸠能默默各远祸”一句,寓意着鸠鸟因保持沉默和低调而远离了灾祸,反映了诗人对处世哲学的思考,而“一日高飞啄庭果”则展现了鸠鸟生活的自在与惬意。
赏析
这首诗以鸠鸟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鸠鸟的自然之美和生活情趣,诗人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将鸠鸟的默默生活与人类的纷扰世事相对照,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诗中的“长鸣亦何益,恣意乃为生”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了辞官隐居,过上了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的生活,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鸠鸟生活的描绘,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排斥,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处世哲学的独到见解。
《咏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韦应物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诗人生活状态和处世哲学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