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唐·韦应物
雨过山庵树色鲜,江城四月尚衣绵。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开缄阅来牍,灿然若可编。
管彤刚柔翰,相与消永日。
低徊愧所学,谬获时人怜。
忆昨辞家时,新柳未全妍。
及兹春水绿,已是柳花天。
畏此尘事喧,从公来远藩。
永日无余事,还思理旧篇。
(注:您提供的两句“雨过山庵树色鲜,江城四月尚衣绵”为诗中前两句,以下为全诗内容,但为便于解析,以下分析将主要围绕这两句进行。)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雨后的山庵,树木的颜色显得格外鲜艳;江城四月,天气尚寒,人们还穿着棉衣。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雨后山林的清新景象和江城四月的寒冷气候,雨后的山林,树木被雨水洗涤得更加翠绿鲜亮;而江城在四月时节,由于地理位置或气候原因,仍然寒冷,人们不得不穿着棉衣,这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反映了地域气候的差异。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林和江城四月的生动画面,雨后的山林,空气清新,树木葱郁,色彩鲜明,给人以宁静而清新的美感;而江城四月的寒冷气候,则通过“尚衣绵”三字,巧妙地传达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季节氛围,这种对比和映衬,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曾一度隐居山林,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首诗可能就是在他隐居期间,面对雨后山林和江城四月的景象,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气候特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韦应物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