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32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时期著名诗人、词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温庭筠,才思敏捷,精通音律,诗词兼工,以词著称,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他也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一生坎坷,多任幕僚之职。

译文

曾在史书上读过陈琳的文章,今日漂泊江湖又路过他的坟墓,诗人想,如果陈琳的灵魂还在,一定会了解我是同怀知音;而我,作为霸才无主的后辈,也深深同情你的遭遇,陈琳墓前的石麟已被荒草埋没,铜雀台也已荒凉,只剩下暮云笼罩,如果陈琳的声名也被埋没,那么路过的行人一定不会来凭吊这孤寂的空坟。

释义

此诗通过凭吊陈琳墓,抒发了诗人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诗中“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两句,既是对陈琳的敬仰,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赏析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陈琳墓的凭吊,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意境,使读者在感叹古人命运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

情感真挚:诗中“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声名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流露出对陈琳才华被埋没的深深同情。

用典巧妙:诗中多处用典,如“铜雀荒凉”暗指三国时期的铜雀台,既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又巧妙地与陈琳的生平相联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温庭筠晚年漂泊江湖之时,当时,他仕途不顺,才华难以施展,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无奈,在路过陈琳墓时,他触景生情,想起了陈琳的遭遇,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过陈琳墓》,通过凭吊陈琳,诗人既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