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耒阳驿
唐·杜甫
耒阳知县非知已,
救厄无踪岂忍闻。
荒草何曾拦远客,
秋风此日送孤魂。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杜甫虽曾流落耒阳,但并无直接记载此诗及其具体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颠沛流离,饱尝战乱离愁,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和社会面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耒阳的知县并非我的知己,
在我遭遇危难时他并未伸出援手,这怎能让人听闻而不痛心?
荒草丛生的道路并未阻挡远方的旅人前行,
而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却只能送别我这孤独的魂魄。
释义
此诗表达了杜甫在耒阳遭遇困境时,对当地知县未能给予帮助的失望与无奈,同时也透露出自己身处逆境、生命垂危的悲凉心境,诗中“荒草何曾拦远客”一句,以自然界的无情反衬人间的冷漠,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展现了杜甫晚年流落异乡的凄凉境遇,通过对比“知县非知已”与“救厄无踪”,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诗中的自然景象(荒草、秋风)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情境)此诗虚构于杜甫晚年流落耒阳期间,当时,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顿,曾一度病倒于耒阳,当地的知县并未给予他应有的关怀与帮助,使他在病痛与孤独中倍感绝望,在此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虽然此诗为虚构,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杜甫晚年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