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蚕妇》
唐·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
汝非织者何能着,不耕而食岂知饥。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原诗中后两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并非直接关联到“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的意境,但在一些版本中可能因流传或编辑而合并,为贴合题目要求,以下分析将主要围绕前四句进行。)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得友人资助入京应试,仍未中第,晚年隐居九华山,以诗酒自娱,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译文
脸上完全没有脂粉的颜色,满脸都是饥饿的神色,哪里知道人世间还有荣华富贵呢?
丈夫努力耕种却常常忍受饥饿,老妇勤劳纺织却终年没有衣服穿。
你们不是织布的怎么能够穿衣?不耕种的人哪里知道饥饿的滋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对勤劳却贫困的夫妇形象,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不公,丈夫辛勤耕种却难以果腹,老妇日夜纺织却无衣可穿,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社会不公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对比“力耕长忍饥”与“勤织长无衣”的残酷现实,诗人强烈地表达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勤劳与贫困之间矛盾的无奈和反思。
创作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贫富悬殊加剧,底层人民的生活日益艰难,杜荀鹤出身贫寒,对底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同情,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也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期望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形象,成为了反映晚唐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