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麃轼聊周旋。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右丞集》等传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熊熊燃烧夜暮时分,空旷的沙漠上孤烟升起,飘飞的暮云笼罩着无边的沙漠,战士们正在驱马驰骋射猎,秋高气爽,正是射雕的好时节,将军们个个跃跃欲试,护羌校尉李陵正在带兵守边充任巡察,破虏将军李广飞驰出塞夜渡辽河杀敌,使君您声名远播,威震四方,身佩虎符、手执麃轼,只需在军中从容周旋,就能克敌制胜。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将士的英勇生活和作者的豪情壮志,前六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麃轼聊周旋”两句,意思是,将军您威名远扬,誉满朝廷,身佩虎符,手持麃轼,只需在军中从容周旋,就能克敌制胜,立下功勋,这里借朝廷重臣的赞誉,对将军进行了表扬。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適《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番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辽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辽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使君闻名满台阁,虎符麃轼聊周旋。”“使君”是汉代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这里借指将帅。“虎符”是古时调遣军队的符信,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右半留在朝廷,左半交给统兵将帅。“麃”是古代一种像鹿而长尾的兽。“麃轼”指将帅的兵车,这两句的意思是,将军您威名远扬,誉满朝廷,身佩虎符,手持麃轼,只需在军中从容周旋,就能克敌制胜,立下功勋,这里借朝廷重臣的赞誉,对将军进行了表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之后,这时王维已过四十岁,在边塞诗中多少流露出一些消沉感伤的情绪,这首诗就反映了他对边疆将士的关切和对边疆局势的深沉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