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亭夕望
唐·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苹浮暮烟。
昔人谁隐此,今已化尘喧。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曾任洛阳尉、右拾遗、越州长史等职,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他的诗作讲究声律对仗,辞藻华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之问在政治上较为投机,曾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而获罪流放,晚年生活较为坎坷。
译文
浩渺的江水浸没了云根(指云气缭绕的山脚),远处的村庄在烟岚中若隐若现,鸟儿归巢时沙地上留下了足迹,帆船驶过江面却未留下任何痕迹,渐渐地,暮色笼罩在稀疏的柳树上,已经可以看到白色的苹草在傍晚的烟雾中漂浮,过去是谁隐居在这里呢?如今这里已经化为尘世的喧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亭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首联写江水浩渺,云根被浸,远村烟岚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颔联通过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颈联“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苹浮暮烟”是诗中的精华,通过“渐看”与“已见”两个动词,细腻地刻画了暮色逐渐降临的过程,以及白苹与暮烟相映成趣的景象,尾联则通过“昔人谁隐此,今已化尘喧”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喧嚣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亭傍晚的宁静美景,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颈联“渐看暝色著疏柳,已见白苹浮暮烟”尤为精彩,不仅描绘了暮色降临的生动场景,还寓含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淡淡忧伤,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宋之问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宋之问被贬谪或游历期间,在仕途不顺或远离家乡的时刻,诗人往往更容易对自然景物产生深刻的感悟和细腻的情感,江亭傍晚的美景触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和人生的变迁,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感慨和深情的诗歌,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