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湖楼晚眺
宋·林景熙
使君湖光照楼观,一碧不辨水与天。
落日游人争渡急,孤舟归鸟各悠然。
青山隐隐孤云外,明月亭亭万竹边。
此景只应图画有,人间难得几回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林景熙
朝代:南宋末年至元初
作者简介
林景熙,字德垑(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诗人、文学家、藏书家,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北隅,埋头著书,以抒发亡国之痛,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因拒征辟,被押解大都(今北京),后放归,所作诗文,抒发亡国之痛,辞意激切,多讥讽时事,因而知名于世,有《霁山集》《霁山先生集》《白石樵唱》等传世。
译文
太守的湖水映照着楼台观宇,一片碧绿让人分不清是水还是天,夕阳西下,游人们争抢着划船归岸,而一只孤舟与归鸟各自悠然自得,远处的青山在孤云之外若隐若现,明亮的月亮高高地挂在万竹之旁,这样的景色只应存在于图画之中,人世间难得有几次机会能够亲眼目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湖楼周边的美丽景色,通过湖水、楼观、落日、归鸟、青山、明月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间难得一见美景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楼晚眺的壮丽景色,通过“使君湖光照楼观,一碧不辨水与天”的描绘,展现了湖水与天空相接、难以分辨的壮观景象,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落日、归鸟、青山、明月等意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和内涵,诗人以“此景只应图画有,人间难得几回看”作结,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美景难遇的感慨,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林景熙隐居平阳期间,南宋灭亡后,林景熙拒绝出仕元朝,选择隐居著书,在隐居生活中,他常常游历山水之间,以抒发亡国之痛和人生感慨,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一次傍晚时分游览湖楼时,被眼前的美景所触动,从而创作出来的,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