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刘沧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边烽遥映千重雪,
戎鼓频催万点寒。
岂知使君不忘战,
聊以戎容娱樽俎。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沧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沧,字蕴灵,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多抒发壮志豪情,风格雄浑豪放,尤其擅长边塞诗的创作,展现了唐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边疆安宁的向往,虽然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并非最为显赫,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仍为后人所称道。
译文
汉朝的旗帜插满了阴山,
决不让敌人一匹马逃还。
我愿以此身永远报效国家,
哪里用得着活着回到玉门关?
边疆烽火遥映着千重雪山,
战鼓声声催促着寒气弥漫。
哪里知道将领们心中不忘战事,
暂且用军容军威来娱乐酒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英勇与忠诚,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坚定态度,前两句通过“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展现了边疆的坚固防御和战士们的决心,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身许国、不求生还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则通过“边烽遥映千重雪,戎鼓频催万点寒”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并以“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樽俎”表达了将领们在艰苦环境中仍不忘战事,以军容军威来振奋士气、娱乐酒宴的坚韧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唐代边疆战士的英勇与忠诚,诗人以“汉家旌帜满阴山”开篇,既点明了背景,又突出了边疆的坚固防御,接着通过“不遣胡儿匹马还”表达了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中间两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更是将诗人的豪情壮志推向高潮,展现了其以身许国、不求生还的坚定信念,后两句则以“边烽遥映千重雪,戎鼓频催万点寒”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并以“岂知使君不忘战,聊以戎容娱樽俎”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将领们的坚韧精神,又增添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边疆的战事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但其边疆地区也时常受到外族的侵扰,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边疆的安宁,唐代政府派遣了大量的军队驻守边疆,这些军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着国家的领土和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忠诚精神成为了唐代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刘沧的这首诗正是以这些边疆战士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们的英勇与忠诚。